2003-2007 年间,广州海域水体中COD 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3 - 2007 年间,广州海域水体中 COD 的变化范围为 0.76~9.12 mg·L -1 ,平均值为 2.83 mg·L -1 ;污染指数范围为 0.38~4.56,均值为 1.42,超标率为79.8%,其 COD 质量浓度均值低于长江口海域 [7] 、大辽河口 [8] ,而略高于广西北部湾 [9] 及胶州湾 [10] ,此外,与珠江口其它海域如伶仃洋海域 [11-12] 、大亚湾海域 [13] 相比,广州海域 COD 质量浓度明显偏高。 季节分布上(见图 3) ,枯水期 COD 质量浓度(冬季和秋季)明显高于丰水期(春季和夏季) ,质量浓度均值比丰水期高约 20%。冬季**高(均值为 3.27mg·L -1 ) ,秋季(均值为 2.95 mg·L -1 )其次,春季(均值为 2.57 mg·L -1 )和夏季**低(均值 2.52 mg·L -1 ) ,季节间除春季与夏季间差异较小外,其它季节间差异明显。广州海域为珠江入海的主要通道,COD 质量浓度受珠江径流影响明显,季节间差异受降雨量影响较大,丰水期降雨量远大于枯水期,COD 质量浓度受稀释作用则较枯水期低。 春夏季 COD 质量浓度差异不大,则可能除了径流量(降雨量)因素外,还与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季节排放状况有关。
5 年间,COD 质量浓度年均值变化范围为2.61~2.91 mg·L -1 。 年际变化为, 2003 - 2005 年 COD质量浓度逐年上升,从 2005 - 2007 年则逐年下降(见图 3) , 主要因为 2005 年为广州海域多年来降雨量**少的年份, 导致年度 COD 质量浓度较高。 近 3年来 COD 质量浓度有所下降,一方面跟径流量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政府不断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有关。
空间分布上, COD 质量浓度明显呈现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特征,与*内河口海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相似 [7-8,11,14] ,各站位间平面分布差异明显。湾内海域(P1-P4 站位)质量浓度**高,平均质量浓度为3.97~4.36 mg·L -1 ,基本为三类和四类海水,在枯水期部分站位甚**为五类水,污染指数为 1.98~2.18,COD 污染较为严重, 主要接纳了自广州市区和番禺区的大量的生活污水。P5 站位尽管也靠近湾内,但由于接近沙湾水道, 水道稀释作用明显, 导致 COD质量浓度比相邻站位明显偏低。南沙海域的(N1~N4 站位)也为高值区,平均质量浓度为2.37~3.26 mg·L -1 ,该海域主要受南沙开发区工农业及生活排污的影响,其中南沙港(N2 站位)质量浓度**高,该站位还受船舶航运排污的影响,在2003 年秋季出现了全海域**高值 9.12 mg·L -1 。 伶仃洋海域(L1~L4 站位)由于远离广州市区其 COD质量浓度较低,平均质量浓度在 2.06~2.37 mg·L -1 ,主要受龙穴岛及沿岸工农业排污影响。靠近水道的站位(J1、J2、H1)质量浓度**低,平均质量浓度为 1.90~2.02 mg·L -1 , 一方面远离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受蕉门水道、洪奇门水道、横门水道冲淡水的作用,COD 质量浓度低于邻近站位。
以 2003 年数据为例,各站位 COD 垂直分布情况见图 3,春、夏季节,表底层 COD 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而在秋季,南沙港(N2)及湾内部分水深较深的站位,表、低层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表层 COD 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底层。主要原因是广州海域水深较浅,丰水期珠江径流量大,各站位垂直搅动作用明显,而在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咸水舌上溯,部分较深站位出现分层,表层为来自珠江的淡水,底层为咸水,故表层 COD 质量浓度高于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