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 2007 年间广州海域溶解氧DO的时空分布

5 年间,广州海域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1.98~9.79 mg·L -1 , 整个海域均值为 5.27 mg·L -1 ,调查期间,68% 水样达到二类水质标准(5 mg·L -1 以上) ,37%水样达到一类水质标准(6 mg·L -1 以上) 。
溶解氧含量的季节分布顺序为:冬季(均值为 5.97mg·L -1 )>春季(均值为 5.83 mg·L -1 )>秋季(均值为 5.31 mg·L -1 )>夏季(均值 4.01 mg·L -1 ) ,季节差异明显(见图 4) 。广州海域 DO 季节分布受温度影响明显,冬季温度**低,DO 含量则**高,夏季温度**高,DO 含量则**低;而春、秋季温度差异不大,DO 差异可能与水交换状况及污染物耗氧程度有关,春季珠江径流量大,水力搅动作用明显,水体中 DO 含量较高。DO 均值的年际变化范围为4.59~6.05 mg·L -1 ,2003 - 2006 年 DO 含量逐年下降, 2007 年比 2006 年则略有上升, 与 COD 变化情况略有不同,主要是水体中 DO 含量不但受污染物降解耗氧的影响,还受水温、河流径流、水交换条件、生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BOD 反应、硝化反应和污染氧化)等多因素的影响 [15] 。
空间分布上, DO 含量分布与 COD 分布情况相反,基本呈湾内向湾外增加的趋势(见图 4) 。湾内海域(P1-P4 站位)DO 含量**低,平均含量为3.75~4.70 mg·L -1 ,基本为三类海水,靠近黄埔港的P1 站位 DO 均值**低,该海域接近广州市区,珠江径流带来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消耗 DO, 导致 DO含量较低,此外,该海域处于湾内,水交换条件差,也是导致 DO 较低的另一个原因。 P5 站位虽靠近湾内, 但受沙湾水道来水影响, DO均值为6.23 mg·L -1 ,明显高于邻近海域。南沙海域(N1~N4 站位)平均质量浓度为 5.13 ~5.98 mg·L -1 ,基本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5 mg·L -1 ) 。内伶仃洋海域(L1~L4 站位)DO 含量平均值**高,为 5.94~6.80 mg·L -1 ,与该海域有机污染物负荷较低,水域开阔,水交换状况较好有关,其中 L2、L3、L4 站位 DO 含量均值都在6.56 mg·L -1 以上, 靠近蕉门水道和洪奇门水道的 J1、J2,H1 站位,DO 含量则均在 6 mg·L -1 以上。
近年来,随着河口水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底部水体缺氧现象(<3 mg·L -1 )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河口水生态系统的安全 [5,16-19] 。广州海域水体富营养程度较高,但由于水深较浅,加上珠江径流影响,除春季较深的南沙港 N2 站位和内伶仃的 L1站位外,大部分站位表、底层差异不大,差异值在0.12~3.02 mg·L -1 ,由于表层水体可与大气氧交换以及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起到一定复氧效应,DO值明显高于底层。在 2003 年调查的春、夏、秋三个季节中,底层 DO 低值主要出现在夏季的湾内海域(P1~-P4 站位) ,DO 值为 1.98~2.25 mg·L -1 ,出现缺氧现象(见图 4) ,而此时表层的 DO 也较低,表明缺氧主要还是来自污染负荷以及温度、水交换等综合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长江口由于分层原因导致缺氧情况有所不同 [18] 。